投身是直接的奉獻
奉獻是另一種投身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是一個派遣教友傳教士到海外服務的教友組織。本會於1988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六位教友回應基督的召叫到非洲及亞洲服務。
支持我們

亞洲傳教士 – 教區派遣女教友到非洲

香港教區派遣的首位教友傳信者何慧敏說,當一九九零年離開自己所教小學的學生到非洲傳教時,她並不感到後悔。現在兩年已經過去,她決定延長合約,在非洲多留一年。

現年廿五歲的她是在香港出生的天主教徒,她說:「這是一個終生難忘的經歷,我想看著我的(非洲)學生畢業。」

她以傳教士的身份在南非津巴布韋的馬克瓦斯納中學任教英文及歷史。

儘管她不是香港首位前往非洲傳教的女教友,但她卻是首位透過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由香港教區派遣的教友傳教士,也是當年唯一被派遣的傳教士。

她八月回港休假一個月向天亞社表示,香港人在這裏具備一個有利的條件,因為亞洲人並非殖民主義者,更易為非洲人所接受。

她說:「曾有一位神父開玩笑地以「蟑螂」來形容我們,因為我們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但津巴布韋郊區的乾早和極炎熱的氣溫並不容易忍受。

在那裏沒有收入,視有食宿的供應。

她說,溝通是最大的挑戰。英文是傑桑哥的主要語言,但她必須以津巴布韋語與學生傾談。

津巴布韋農村天主教輔助教師協會為教區學校招募教師,而英文是最需耍外來教師任教的科目。

她在當地一所設備簡陋的學校教授中一及中二學生。

她說:「惡劣的學習環境能激發當地學生更用功,不像香港的學生被許多事物所吸引。」

她說,她目前正協助籌募經費,以改善津巴布韋的教育設施。該國由於農業失收、外債及貪污,使經濟受損,學校難以倚賴政府的資助。

她表示,要成為一名傳教士,是需要極大的勇氣,「初時我遭到家人的反對,主要是由於經濟的問題,到最後,我的決心說服他們。」

她說,雖然在津巴布韋她與其他傳教士一起居住,但總不及與相同語言以及生活背景的人一起。

家人的來信成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持。她說:「在非洲做傳教士有別於香港,因我們不單服務他人,那份經驗更會加速我們的成長過程。」

她認為趁年輕時去做傳教士工作較好,因為年輕人有活力和一顆雀躍的心。她說:「當我們在工作或家庭方面稍有成就的時候,耍放棄這一切就得作更大的犧牲了。」

她希望日後回到香港能將她的傳教經驗豐富香港教會,並把火炬傳給其他被派遣的人,而這過程,實際上已經開始了。

轉載自《公教報》(1992年)

(修訂於 07-0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