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是直接的奉獻
奉獻是另一種投身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是一個派遣教友傳教士到海外服務的教友組織。本會於1988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六位教友回應基督的召叫到非洲及亞洲服務。
支持我們

朝聖者的召叫,眾人皆有

為慶祝聖年,有些教友專誠去聖地朝聖,看看耶穌的出生地,腳踏宗徒的足跡。雖然未必每個信徒均有機會到聖地朝聖,但原來我們皆有朝聖者的召叫。本年度首次靈修培育日的主題為「朝聖者的精神」,恩保德神父指出平信徒的召叫是朝聖者的召叫,他也強調平信徒在俗世實踐其使命。

恩神父解釋朝聖者的召叫–朝聖者到達目的地前,他會經過他人的地方,在異鄉吃飯,有時或許不知會吃到什麼食物。真正的朝聖者是聰明的旅行者,不會帶很多東西。外方的傳教士要保留朝聖者的心態,不眷戀某一地方,可以隨時走,例如:聖保祿宗徒在一個地方建立教會後,就往另一個地方傳揚福音。

恩神父也與我們重溫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文獻的《教友傳教法令》,讓我們明白「教友在俗世中滿全教會的這一使命」 (第三章第13節)的意義。平信徒的使命是在俗的,在俗的工作服務對象是誰,使命的對象也是誰。我們的職業就是福傳的媒介,做地上的鹽就要入俗世。恩神父並補充說,耶穌沒有叫天父把我們從俗世中抽出來,只是叫我們祈求不要受世俗所污。

是次的培育日亦以亞巴郎為主題人物–他滿有朝聖者的精神,聽從天主的命令離開故鄉而往天主指給他的地方。他既已七十五歲,又不認識目的地,不知日後的生活情況,但他跟從天主的指示。亞巴郎也以在俗的身份完成其使命,他是丈夫.、是父親、是家族之長,在扮演這些在俗的角色時,他領妻子、子女和全族人離開哈蘭往客納罕。因他對上主的信賴,他成了信德之父。

我認為培養朝聖者的精神不是容易的事–昔日的猶太人為天主興建聖殿,希望定居下來;令日的我們也努力讀書工作、成家立室、建屋置業,希望生活安定充裕,天主卻叫我們準備隨時聽從祂的呼喚和指示。近年的金融風暴、經濟危機、失業裁員和樓價下跌等使人心惶惶,更渴望定穩的生活。

雖數年前我曾為教友傳教士,但今日實感很難邀請別人放下現在的工作往海外傳揚福音,我現在也正面對現實生活的挑戰。在過去這幾年中,有使我喜出望外的,也有使我困惑迷茫的片段。九四年離港到肯雅做傳教士,我沒想過會與非洲的弟兄姊妹一同經歷天旱,見牛瘦田乾,聞飢童吃狗喪命,為物價高漲而憂;另一方面,沒有想過在非洲與主與人相遇的經驗助我確立我發展的方向,也沒有想過會獲頒獎學金到美國修讀牧民關顧及靈修的課程。九七年完成服務合約後,我高興地到美國讀書,卻沒想過回港後需按調低後的新入職點重投社會工作者的行列。我深深體會到朝聖者的挑戰–我不能估計離開故鄉、原來的工作和熟悉的人後,路途上會發生甚麼,我會遇到甚麼。

既然朝聖者要到他人的地方,要面對不知的事情,甚麼能推動平信徒踏上朝聖之路?我很認同恩神父的說話,「愛」是推動朝聖者的力量,認識天主,體會了祂的愛使朝聖者更渴慕追尋祂。我當日因感到天主對我的愛而到非洲與肯雅的弟兄姊妹分享這份愛,今日我仍體會到祂陪我生活朝聖者的精神,在俗世中實踐我的使命。我沒有甚麼動聽的話去鼓勵其他的弟兄姊妹以朝聖者的精神去生活,甚至到海外傳福音。我的邀請只是:請體會天主對你的愛、與祂談心、聽聽祂的聲音,與祂的情會讓你有信心和希望踏朝聖之路!

**就首次靈修培育日的主題,可參閱《教友傳教法令》第一章第4節及第三章第13節

轉載自2000年第2期 《傳信路》

(修訂於 10-12-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