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是直接的奉獻
奉獻是另一種投身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是一個派遣教友傳教士到海外服務的教友組織。本會於1988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六位教友回應基督的召叫到非洲及亞洲服務。
支持我們

我的兩位好夥伴

在耶穌會學校服務的這些年,我其中一個最大的收穫,就是從幾位本地教師中找到友誼和對學校未來發展的希望。限於篇幅,今期只介紹兩位給我幫助最大的好夥伴。

首先說說比較年輕的賈格達。出生於貧窮家庭的她,作為家中長女,扛起照顧家人的責任。

她在六年前加入學校工作時,常因不理解學校的行政方針,而帶頭反對校方政策。記得有一次,她不明白學校的財政困難,就著薪金問題和高層起衝突。於是我邀請她放學後,一起外出走走。我向她解釋學校的願景、現時的情況…她也對我表白她需要薪金去支持家人的學費和生活費。慢慢地我們建立了互信,她告訴我有關她的家庭狀況:離家出走的父親,體弱的母親,反叛的妹妹等,都讓我更明白她的難處。

作者(左三)與師生們去探望生病的學生,左一賈格達,右一施雅。

由於她勤奮的工作態度,加上逐漸認同耶穌會的辦學理念,在日常教學中,堅持推動平等公義的精神,我決定擢升她為主任。在一次分享中,她氣憤地提及自己當年就學時如何受到不公平的對待,這促使她銳意要讓她所教導的學生得到優質的教育。她是一位英文老師。班中學生的英文程度各有差異,她便堅持每天放學後,要學生向她串對英文生字,才能回家。學生的英文能力才得而提高,也因受到老師的熱心指導而對學習英文發生興趣。

當要向新老師介紹學校時,她甚至會說自己是耶穌會士。雖然這可能是出於她對「耶穌會」的籠統理解,但從中可見她以作為學校的一份子而感到自豪。

第二位是樂意為人設想的施雅,她的率直坦誠可說是一個很好的典範。還記得五年前,她完成了兩年受學校指派的師訓課程後,便回來展開教學工作。她萬萬沒想到自己會過不了試用期,需要再試用兩個月才能通過。但她事後非但沒有不滿,今天她還會把這個自身經歷向初來學校工作的試用教師分享,鼓勵她們多鑽研如何能讓學生學得更好。她說,如果當年不是我硬起心腸要她再試教兩個月,可能到今天她還不知道如何改變自己舊有的想法,就是採用以學生為中心去取代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去理解、掌握和運用所學習到的知識。

施雅和作者(右一、二)與六年級師生為有需要的鄰居送上問候、物資和祝福。

慢慢地我們由如何處理學校事務,到各自遇到的困難,她的家庭生活等,大家都能坦誠分享。

有著中國血統的她,剛誕下第二個孩子,兩夫婦請我給孩子起名字。他們的大兒子由祖母取名為平安,我就建議把新生兒喚作喜樂,期望這兩個孩子能蒙受上主恩典,為整個家庭帶來福樂。 施雅的工作表現一直受到同儕信服,是接任校長的理想人選,目前還稍欠一點信心。在多次的游說下,她才願意接受這項挑戰,只是要求我留下一段短時間來給她支持。能夠由一位認識耶穌會、熟知學校運作的本地老師擔任校長,這可說是給我最大的平安喜樂,感謝天主。

(刊於公教報2023.11.26)

(修訂於 01-12-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