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是直接的奉獻
奉獻是另一種投身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是一個派遣教友傳教士到海外服務的教友組織。本會於1988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六位教友回應基督的召叫到非洲及亞洲服務。
支持我們

1993年津巴布韋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在七月十九至八月十六日舉辦了一次名為「非洲生活體驗團」的旅行活動。這個為時四星期的行程,主耍目的地是津巴布韋,途中也短暫停留在毛里求斯。首要活動是探訪何慧敏姊妹在津巴布韋服務的鄉村學校。何姊妹是傳信會派往海外服務的第一人,至今已有三年了。其他活動也包括一些旅遊節目,遊覽當地著名的名勝,令大家大開眼界。在毛里求斯,我們也有機會接觸當地的華僑教友,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

現在讓我們介紹一下這四星期的行程。從香港出發後,我們先在毛里求斯停留一天,等候轉機往津巴布韋,跟著在津國首都Harare逗留一天後,便乘公共巴士往一處名為Chitsungo的鄉村,在那裡有一個Mission(意為牧民據點),何姊妹就住在這個Mission,並在附近的一間中學任教。我們在這個Mission住上了十一天,探訪了這所中學和鄰近的小學,受到老師和同學的熱情款待,我們也參與了一些學校的雜務工作,和學生分享我們的生活的經驗,最後更在他們的家和學生自己搭建草屋渡宿了一夜。這一晚使我們能真正深入體驗他們的生活文化。很多團員都認為這一晚是全程最有價值的時刻,每次和別人分享這經驗時,總令他們津津樂道。除此以外,我們也有機會參與當地的感恩聖祭和一群婦女的宗教活動,感受到她們那份將音樂和舞蹈融匯到宗教慶典的熱情,和信仰在非洲人民身上表現的活力。在這十多天以後,我們參加一個學生教育旅程,目的是讓同學參觀自己祖國的古蹟名勝,參觀項目有歷史遺跡、博民館、機場等,同學都表現出他們的求知慾。

過了這三天行程之後,我們正式告別了學生和Mission,開始踏上旅遊之路。我們參觀了加里巴湖、野生動物園和維多利亞瀑布。對我們來說,三處都是值得一遊,但卻以後者為最,那裡的壯觀使人不其然讚歎天主的奇妙化工。與此同時,我們也探訪了Binga和Dete兩個Mission,和那裡來自不同國家的志願教師一同生活了幾天,也算是一國際文化小交流呢!

這一切以後,我們便開始踏上歸途,回程時我們再次踏足毛里求斯,在那裡受到當地華人教友,尤其是吳化雨神父的熱情款待。吳神父頗有「他鄉遇故知」之感,實在令人感動。

綜觀我們的意見,我們都同意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旅程,因為無論以甚麼途徑安排,我們也很難獲得這麼多姿多采而深刻的體驗。透過這次旅程,我們看到物質文明並不必然是快樂的根源。就以非洲的兄弟姊妹來說,他們生活水平比香港差了好幾十年,他們的學生沒有完善的校舍、沒有電燈、沒有好的桌椅、沒有書本,每天要花上幾小時上學和回家,但他們仍然努力求學,珍惜每一天讀書的機會。他們生活簡樸,物資缺乏,但他們仍是快樂地生活,一個突出的例子就在整個行程中,我們從未見過他們在擠迫的巴士上因爭坐位而對罵;因爭生意而爭執。他們總是咀邊掛著笑容,以友善的態度互相問候。也許我們認為他們生活節奏緩慢,工作效率低,但這和快樂的生活又有甚麼相干呢!當我們看見他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以最興奮的心情,用最投入的態度去參與感恩聖祭,我們便看到甚麼是天主的恩賜。

轉載自《公教報》(1993年)

非洲行

出發前,傳信會為我們「出前七丁」安排了一個半日避靜,在機場祈禱室作了一簡短的祈禱及降福後,我們這六女一男便踏上廿八天的非洲生活體驗了。

在毛里裘斯,Port Louis那個巨大的聖母無原罪像,高高的在山上張開了雙手,好像保護著這港口似的。我們吃過晚飯,吳神父與在明德中心教授舞蹈的林小姐夫婦,把車停在那兒,我們便唱了許多首不同調子的聖母經,向我們天上的母親致敬。這兒有熱帶風情,華人有三萬餘人,印裔人士也有不少,亦有回教寺,印度教等,年輕的教友多參與法文彌撒,只有年長者才參與華文彌撒(客家話),地方大交通暢順,公共車很少,蔗園、茶園很廣闊,樹木林立,美麗而清潔的海灘,就好像世外桃源,因為在香港污染了的海灘使人淡忘了它的真貌,我們亦看到美麗的彩虹,七色山是這兒的旅遊名勝,這物產富庶的地方竟有一個死火山,誰可想像它爆發時會怎樣呢?在參觀旅遊期間,吳神父介紹了這兒的真福第一位到來傳教的神父,我們也探訪了一些教友家庭,有些是香港到來工作的女工,神父亦很關心大陸女工的生活,期望能把她們團結起來,神父實感莊稼多而工人少。明德中心在這裡,提供小朋友及年長者,很多有益身心的活動,我們看到活潑的小朋友及活力充沛的年長者。教友陳太更借出自己的住宅接待海外教友,我們初時還誤以為她的屋是宿舍呢!願天主報答她的慷慨大方,降福她及她的家人!

津巴布韋,在偏僻的村落仍保持著那種非洲原始色彩,對非洲我們多存誤解,一定是熱得透不過氣,可是忘記了,我們所去的地方是位於南半球,七、八月是他們的冬季,早、晚氣溫比較清涼,所以單薄的衣服不足以禦寒,得到何慧敏姊妹的安排才不至受風寒。我們的村離首都車程七小時,聯絡不方便,車資亦昂貴,但時間為他們不是問題,非洲人比較隨遇而安,跟香港緊張時間的節奏有很大的分別。何慧敏姊妹早有準備,她首先教學生跟我們用廣東話說:「歡迎你來津巴布韋!」以開始彼此的情誼。那時正是考試期間,她除了接待我們外,還為些團友安排幫忙改卷、計分、打考試卷、做家務、粉飾學校、整理圖書館、更換簿皮,她雖已接近離職,卻願意幹到最後一分鐘,盡量付出最後一分力。

何慧敏姊姊要兼顧的事情很多,而我們能夠幫忙的卻很少。她安排我們兩人一組,在學生家中渡宿一宵,真正體驗他們的生活,我與朱美歡住在一個教友家中,與他們一同祈禱及分享福音,由哥哥帶領,失聰的父親,微笑地坐在一旁,其他兄長姊妹就如小聖詠團,有走音的地方,哥哥則從旁更正,這晚是最溫情的一夜。我們深切地體會到他們求學的艱苦,大部分都要步行一、兩小時於早上七時前回校上課,許多是赤足而行,有些是渡海而至,女孩子回家尚要幫忙做家務,又沒有水和電,紙筆亦短缺,但他們很自律,當我們參觀他們上課時,他們唱歌歡迎我們,有些則繼續做功課,不受環境影響。香港的兒童,嬌生慣養,不大懂得珍惜,亦不易滿足。這兒的中學生參加教育營時,就只有很簡陋的設備,連睡地板也是滿足快樂的,在旅遊車廂也會隨時聞歌起舞。

可能是基於好奇及有新鮮感,我們一出現便被學生包圍,有些摘下樹上的小果子給我們品嚐,味如酸蘋果,但不以為意,後來才知道,這些果子是很珍貴的,是他們的午餐,晒乾後像紅棗,也用來釀酒,這不顯眼的果子,竟有這麼多用途,這也是上主給他們的祝福。彌撒更充滿活力朝氣,適逢約二百多名婦女遠道而來避靜,他們天賦的才能更發揮得淋漓盡至,雄厚的噪子,嘹亮的歌聲,相比下我們拘謹得多了。

廿八天的放程實在很豐富,在此亦多謝Stephen和Yolanda他們的款待及幫忙,使我們克服了不少困難,有一個難忘的旅程。回來後,我們每人亦各有得著,如種子般有待發芽。

轉載自第八期《傳信路》

非洲廿八日體驗 – 李順貞

我知道自己做不了偉大的事情,我不會到外地服務兩三年,但對於非洲生活體驗營,卻有著熱切的渴望。

我帶著美麗的夢想上機,心想去年五十二人到聖地朝聖,都一片和諧,現七人同行,想定能互相扶持。可惜,兩三天後,這夢想全然破滅,重回現實。我們七人各有不同的性格,基本上本質不壞,只是每人都很獨立。我深深體會到「相見好,同住難」的道理,因為大家僅在出發前,見過一兩次面,跟著便要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約一個月的時間,真的不容易,亦正因如此,這體驗更為真實,不是夢幻旅程。

這次亦是一個機會,讓我再認識自己,接觸到內心的渴求。一種原始的美,人與大自然之間的共融,人與人的交往因會不因種族與膚色而有隔膜,只要開放坦誠,在異地亦能找到共鳴、支持。

「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過份執著或逞強,內心便被不快佔據,再感受不到周圍美好事物好了。非洲朋友的可愛地方,就是在任何環境也能發揮他們天賦的本能 —- 唱歌和跳舞。早在胎兒的時期,他們已在這音樂的氛圍下孕育。乞丐唱著靈歌行乞,婦女背著嬰兒以歌舞向神敬拜,這對減壓和身心健康很有幫助,難怪他們常常內心充滿喜樂,悠然自得。

「寧靜致遠」,城市人善日營營役役,在香港人口密集,身處不同的聲浪中,很少有機會為自己預留空間。街道上許多行人忙於用無線電話通訊,遙控或投資。年輕的伙子也戴著耳筒,聽其音樂或電台節目,耳根難得清靜,那有機會接觸自己的內心呢?其中亦有些人是刻意逃避,因為面對自己,也需要勇氣啊!

在津巴布韋,有一個很大的人造湖,是旅遊名勝,乘船旅遊要住宿一夜才到對岸。沿岸可以看到一些動物,日出和日落的景色很美,也很迷人,一瞬間仿與天地共存。但為提供這個美景,背後亦犧牲不少,因要搬遷幾個部族,有些動物也淹歿在湖中。所以無論世界那一個角落,人民要為發展而犧牲,不管你是否甘願或代價如何!

非洲尚有很多地方,仍很落後,水、電、交通、通訊、物資仍不充足,我們只是過客,又可以幫到什麼呢?在物質層面幫不了,然而我們可表達一份關懷,建立一份友情。在各自的人生旅程中,我們曾相遇相聚在一起,那一刻有你也有我。一個遠方的訪客曾踏足在這片土地,亦帶著一絲原始氣息,回到她自己的地方。

轉載自《誰派遣》(1995年)

在巴士上的見聞 – 朱美歡

世界各處都有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習慣,未見過的便覺新奇有趣,見慣的便覺平平無奇。很多遊客到港,因為他們知道香港是個很有特色的都市,他們在馬路中取景,無論地鐵內、街市內、人群中,連街中的乞丐,也有興趣為他們拍照留念。我住了香港那麼多個年頭,或許是看慣了,沒有什麼特別。

但來到了非洲,因心裏作了比較,往往見到的,都特別有趣,但沒有歧視的心態。我見到婦女和小學生們用頭托水、乞丐在街上唱二部求乞,日夜都能見相片中的沙龍景象,動物隨處可行,在香港這是沒有機會見到的。此科的分別,皆因地理環境、氣候所影響造成。當地人也順應當地的環境,為自己安排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盡量利用大自然的寶藏去改善生活。他們生活簡單,沒有多大的物質享受,但他們善於運用天主賜給他們各人不同的美妙歌喉。

有次跟學生旅行,當司機播放音樂時,他們便聞歌起舞,節拍很有規律,很有音樂感,和聲更隨歌而來,歌曲散發著非洲人獨特的味道。以往聽錄音帶中的黑人靈歌,未有深刻的體會,但當我置身其中,跟他們在貧乏中一起生活那份真情流露歌聲,唱出了內心深處的說話,引發我們對歌曲那份共鳴感。隨著社會進步,生活得以改善之際,希望他們的歌聲更多流露歡樂、更美妙、更悅耳。

轉載自《誰派遣》(1995年)

相片集

(修訂於 07-0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