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是直接的奉獻
奉獻是另一種投身
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是一個派遣教友傳教士到海外服務的教友組織。本會於1988年成立,至今已有十六位教友回應基督的召叫到非洲及亞洲服務。
支持我們

2008年肯雅

肯尼亞信仰生活體驗團感想 – 王美苑  26.8.2008

非洲,你想起甚麼 ?森林和原野?獅子、老虎、大笨象、斑馬…….還是那別樹一幟的原始土人? 起初我對那原始的森林和遼闊的原野、動物自由自在地奔馳……的種種景像感到好奇、嚮往; 不過,最重要還是想透過傳信會的安排,去體驗天主的大能,祂臨在於宇宙,希望自己能放下一切,投入另一種生活方式,感受世界上在不同角度,在同一信仰下,所發生的事情…….

出發前,恩保德神父給我們一個錦囊:「不要預設任何要求,別人給我們吃甚麼,就吃甚麼,別人安排怎樣做,我們就不要諸多意見,照跟他們好了………當然除了飲用當地的水就除外……。」這個告誡,非常有用,不論是今次的旅程、抑或平時做人處事,都能提醒自己多一分包容、禮讓、接納,感覺也舒服一點。雖然如此,家人和好友都擔心我的安全和健康,所以並不鼓勵,但我本著自己對此行體驗的渴求,和相信有著天主的保守,憑著這份堅持,我戰戰競競,步步為營的踏上旅程……

旅程之初,我欣賞一位團友已經60歲,仍時常開心,跳跳紥,非常難得。她表示秘訣是時常記著滿意的人與事,留意令自己開心的事情,好像「迎春接福」般領受和感恩。當時,我讚賞她那套開心的人生哲學。可惜,正因她那份「見步行步」的性格,就在體驗團開始做服務探訪時,她就離隊了!雖然這樣,却啓發了我,在想讚賞別人時,就應馬上去做,大家都曾留下美好的記憶,這樣對她也公平點。

包容和諒解他人的香港教士

傳教士Stephanie為我們安排Safari, 探訪堂區,教堂,學校和接觸貧民區的生活,每一樣都無微不至,盡善盡美。她還經常提點我們注意錢包和人身安全。雖然恩神父曾告誡,但我們間中也諸多意見;她那包容,諒解和寬恕的心,就正如她處理華華事件一樣,令我自慚不如,深感欣賞。一個人離鄉別井,當地又沒有其他香港傳教士,她獨自面對言語,文化差異,和不同性格的人,物資又相當貧乏,在有限的支援下,仍能樂於面對,處之泰然。最令我難忘的就是她所到之處,人人都很熱情同她打招呼和寒喧數至十分鐘,使我們也滔光不小。我曾問,傳教士的生活很清苦,曾遇上甚麼困難嗎?她說:「雖然也流過很多眼淚,但藉著天主的照顧和帶領,困難一一的解決了,她所獲得的,遠多過她所付出的。」好一個謙遜的傳教士。但是,當她聴完我的證道後,她坦誠告訴我,她也有為未來前景掙扎!當兩年的傳教士合約完結後,她去或留呢?她不像神父和修士般有修會終身照顧,她也要考慮將來面對的現實生活問題!做傳教士的理想可以繼續嗎?!

為Stephanie的學校服務那天,正值下著雨,她學校在貧民區的山頂。在上山途中,踏在泥濘的小路上,雨水和污水混合在一起,兩旁遍佈垃圾,簡陋的鐵皮屋,就是她教書的地方!當天,學校突然停電,你可以想像各班班長和正,副校長在漆黑一片的課室開會的情景嗎?連蠟燭也沒有,伸手不見五指,若不是Stephanie告訢我,我也不知這裏坐着一大班人呢!她每天行着這條路,面對連工作枱也沒有的環境,已四年了!我由衷的欣賞她,甘心去愛和服侍貧窮的人,我看見她富足和喜悅的心。

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在Stephanie的中學做完服務下山時,與隊友失散了,迷途十分鐘!很多謝天主加插這個恩典給我,令我再一次剖析自己,更深刻體會貧民區的生活,我當時用自己本能的機制去尋下山的路,那份惶恐,完全失却安全感和對人不信任的態度全表現出來,因此也令Stephanie和隊友擔心,最後在兩名學生帶領下才安全地與隊友會合。這好像我過去的人生,我只是信自己,按自己的旨意行事,忘記了天主!天主讓我走了一大段路,再引領我回身邊。其實祂一直倍伴著我!

旅程中曾接觸的人

探訪過程中曾接觸的神父、修女、傳教士,甚至旅行社的老闆,他們大部份己過退休年齡,就好像Fr Richard, 他今年66歲,修會派他來這裏培育修士做牧民工作,他視為使命。還有Fr Charles和Fr Gil,與他的年紀差不多,他們同樣懷著主的愛去生活,投入生命。我感受到神職人員的無私……此刻才理解Stephanie所謂:「自己的付出很渺少……」

Sister Maria承擔重建一所貧民中學的使命,那份投入、堅持和努力,為那些愛滋病帶菌者家庭,單親家庭的青少年而構建,聽她娓娓道來的箇中難處,自己的心、眼也不自覺淌下淚來!

Vikki Smith, 68歲,一個非常出色、能幹的傳教士,她以一股熱誠的心火去光照有需要的人,看見她,見到人性的光輝,發覺人就算退休,也可以很有價值,做一些改變貧窮人一生際遇的事情—教育工作;天主透過她們而令世人看到天主。自己感到很渺少。

看到貧民區的情景,很傷感看見住在那裏的人空洞的眼神,好像看不見出路!這裏的貪污、不道德、不正義、沒有責任感、一夫多妻制衍生混亂的男女性關係、婚姻關係薄弱………,總之看見這地方千瘡百孔,政府却無能處理。很佩服傳教士們和當地人仍有力的做下去,我想這正是主的臨在,令人有這種勇往向前的能耐,很偉大,很光輝……而自己的際遇和所擁有的,是何等幸福、蒙恩;怨憤執著,好應放下了!

這十八天的相處,隊友教懂我很多聖經知識,Mary智慧和沈著的冷靜,啓悟我的思維和一些無名的執著;阿妙的樂天,和平,全天候的帶給人正面能量和歡樂,引發多角度去接收;大家都能互相尊重,互助互愛,彼此包容,實在很感激她們。

在遙遠的國度再思─非洲肯尼亞之旅感言
阮美賢 10/8/2008

遠離家鄉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一些平時少見的人和物,可以令人跳出既定的思想模式觀察和思考,或許可以有新的反思和啟發。今次參加教友傳信會主辦的肯尼亞信仰生活體驗團,在遙遠的非洲國度生活了兩星期,正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這次旅程不但令習慣了在城市生活的我有機會在野生動物大草原近距離觀看各種動物,以及欣賞由雄偉壯麗的裂谷所形成的湖泊,因而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天主創造的神奇奧妙,與人的渺小和脆弱;更重要的是能親身探訪肯亞各貧民區和教會團體在當中發展的牧民和社會服務,以及與來自香港和海外的傳教士以及當地教會人士傾談分享,更有機會與當地學童青年接觸互動,可以說是一次相當難得的經驗。

記得在行程開首幾天的觀賞野生動物之旅途中,在近距離觀看獅子和羚羊的某一刻,突然感悟到原來用肉眼和內心觀看是可以那麼真實和清晰,遠比透過相機鏡頭觀看來得實在,這是科技產品捕捉不住的感覺和記憶;而且,在不同的時間和以心情看同樣的事情可以有迥然不同的感覺。這次醒悟為我往後的行程仿似開啟了一扇窗,提醒我要用心眼去感受、接收和回應所體驗和經歷的一切。

這次旅程讓我不只從理性角度瞭解非洲發展中國家的貧富懸殊境況和教會所扮演的角色,更令我體驗到遠道而來的傳教士,特別是教友傳教士,在一個陌生和物資相對缺乏的環境中服務所需要的耐力、堅持、刻苦、能屈能伸等個人素質,更要謙虛學習當地文化和對各種新事物持開放的態度,因為不同的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故此,當地神學院亦有開設「非洲研究」課程供本地和海外人士報讀。

此外,這次體驗亦令我深深感受到在當地所接觸的人對生命的熱誠、對服務的投入、對人的真摯關懷、以及那份沒有機心、全心奉獻的信仰觀和做人態度。他們身處的環境縱使艱苦,但卻常懷希望;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卻向著可行的目標盡一己的能力努力改善現況,給服務對象帶來希望,香港傳教士Stephanie在一所專收錄受愛滋病影響的學生的學校任教,正是從事這樣的工作。而且,他們的工作讓我相信憑著愛,人與人之間真的可以不分國籍和背景和諧共處,這正挑戰當今世界弱肉強食、資源不均和缺乏共享精神的現實境況。眾多有心人在默默為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而耕耘,擁有權力和資源的當權者和國際機構又在做什麼呢?是在以權謀私或真的為人民的福祉而努力呢?

旅程中與團員和傳教士Stephanie每晚的分享和祈禱除了幫助我檢視和淨化當天的經驗,更加深我們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團友之間的認識,並學習尊重彼此的不同和和欣賞各人的優點。此外,能在非洲重遇幾位從前讀書時認識的朋友,在聚舊之餘,可以透過他們現時的工作進一步認識他們,以及看到他們如何將神學知識應用到牧民工作和事工上,是這次行程的另一收獲。在整個旅程中,我實在感謝天主的臨在和讓我感到與祂是如此接近,並再次讓我反省自己的召叫和使命。

為帶來希望而服務:在肯尼亞貧民窟中作見證的傳教士
阮美賢 16/08/2008

清潔的飲用自來水、衛生設施、照明用的電力……這些是現代家庭不能或缺的日常必須設備,但對生活在肯尼亞貧民區的居民來說卻是奢侈品。肯尼亞的首都內羅比的在非洲也算得上是發達城市,市中心內商廈林立,但貧富懸殊的程度實在令人驚訝。貧窮居民的生活足襟見肘,每天能否填飽肚子也成問題,更遑論有剩餘金錢看病或供子女上學讀書。因此,在貧民區內流連街頭的兒童比比皆是。

一位來自意大利的修女、一位來自美國的退休律師和一位來自香港的女教師,三位女性就是因著這處境而在非洲相遇。她們雖來自不同的地方,卻不約而同地在肯尼亞的貧民區從事與教育有關的工作,矢志在發展中國家服務最貧困無助的人。她們都是被所屬的團體派遣到遠方服務的傳教士,為見證基督的愛貢獻自己所長。筆者與兩位教友在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的安排下,今年七月有機會踏足非洲認識她們,與她們傾談,聆聽她們的信仰經驗,並親身體驗她們身處的環境,實地瞭解她們在肯尼亞的工作。

為貧窮學童提供優質教育

去年年底,肯尼亞總統大選之後發生的暴力衝突令很多人受傷以至喪失財產和性命,事件令原本已夠多問題的貧民窟雪上加霜,暴露出貧民區內其中的潛在危機,就是失業青年很容易聯群結黨,被利用採用暴力手段宣涉不滿。來自意大利的嘉諾撒仁愛會修女Sr. Maria Angela Massenti(下稱「馬修女」)就是看到這問題,毅然放下她從事多年的修會培育工作,決定承擔起鄰近貧民區的一間小型中學的校監工作,為區內適齡入學就讀的年青人提供機會接受正式教育,令青年不至浪費光陰。因著過往的社工經驗,馬修女對社會觸角較為敏銳,認為職務必須配合社會的需要。她認為這正是繼承了會祖瑪大利肋服務貧窮人的精神。

這個決定為馬修女帶來不少挑戰。曾在坦桑尼亞從事牧民工作、幾年前才來到肯尼亞的馬修女,指出在貧民區管理一間學校殊不簡單,從找尋財政資源到聘請校長教師到收生等大小事務都要親力親為。「我深信即使住在貧民區的青年亦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權利。」就是憑著這信念令馬修女克服重重障礙下定決心辦好學校。  

然而,要辦好一所中學所需的營運費用卻不少。「財政來源當然是面對的重大問題,但幸好有很多好心人願意以各種方式捐助,有些企業捐贈書本,有些捐贈學生午膳的食具,亦有不少個人和機構資助學生的部份學費。」現時,肯尼亞政府只為學童提供小學免費教育,對中學會給予一些補助,但必須符合某些條件。

講到收取學費問題,馬修女說「即使再貧窮的家庭,也不會完全免費,我會與家長坐下來商討他們可承擔的學費金額,餘下的我會盡力找人支持」,所以這所學校的學費可說因人而異,因為她不想讓家長和學生有乞憐的習慣,她希望學生的家庭也有一份承擔感,讓學校及家長共同為培養學生而努力。

除了財政因素,學生紀律亦是馬修女面對的另一難題。處於貧民區,學生之中少不免有家庭問題,馬修女深知要盡力瞭解年青人的心理。要學生守紀律專心上課並不容易,「在接手管理學校初期,我讓學生表達他們的學習動機和目的,以及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和生活,令他們感到被尊重,珍惜這讀書機會。」 

在帶領我們參觀學校臨時校舍的時候,馬修女一邊為我們介紹學校的設施和擴充計劃,一邊與正在小息的學生和老師打招呼。她希望把學生人數由現時的350人增加至六、七百人,讓更多青年可接受正規教育,為日後工作做好準備。

面對繁重的工作量和難解的問題時,馬修女可有疲倦和想放棄的念頭呢?「每當我遇上問題,我會向天主祈禱,求天主的助佑。正由於經歷過不少波折,我知道問題始終會解決,天主會時常看守照顧我。」她又補充說,「有些樹因外在的風吹雨打令根部更穩固,好使樹幹屹立不移,對我來說,信仰就像一顆樹的根部,外在的阻力不只不會令信仰動搖,反而令我更堅強面對一切。」經過一席話後,我們更明白馬修女所言,「傳教士不會選擇去哪裡,只要哪裡有需要他們都會去。」

稱服務對象為朋友的傳教士

懷著同樣熱誠來到肯尼亞貧民區服務的是來自美國的退休律師維琪.史密斯(Vikki Smith)。維琪是瑪利諾教友傳教士,在肯尼亞最大貧民區奇比拉(Kibera)內的基督君王堂(Christ the King Parish)任職教育主任,負責統籌堂區屬下的十個教育項目,包括中、小學、幼兒院和職業訓練中心,主要為貧民區的兒童及青年服務;她亦是位於堂區內的一間社區圖書館的負責人。據估計,奇比拉的貧窮人口高達一百萬,是全非洲第二大貧民區,人口密度奇高,大部份人生活於貧窮線下。維琪的職務是確保校內學生得到良好教育、在安全的環境下遊戲和參加課餘活動、每天能享受至少一餐營養餐、享用圖書館設施,從而增加知識和提高自我形象,以及讓學生掌握技巧以便找到自足的工作。

我們探訪維琪那天,由她帶領我們由停車處步行至堂區。我們穿越兩旁是破爛鐵皮屋或木屋的小巷,再橫過一條布滿垃圾的鐵路路軌,經過售賣林林總總貨品的街頭小販檔,再穿過一個供小孩玩耍的泥地「球場」,最後才到達堂區。幸好那天是晴天,不然要走畢這段只有十多分鐘的路程也不容易。

維琪曾說,她稱所有有需要協助的人為朋友。當我們小心翼翼地走在布滿壓平了的垃圾的泥路上時,維琪卻不時向四周的人問好,「Jambo, Jambo!」,間中她會停下來與一些人閒聊幾句。可見她雖然是白人,來到非洲卻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幫人,而是以朋友般的平等態度服務他人。

維琪指出,堂區教育項目的目標是「讓貧窮小孩有機會接受基礎教育,為將來繼續進修作準備,並裝備他們在進入社會時成為一個負責任、自給自足和懂得關心他人的公民。」我們相信這也是維琪的期望。

為父母感染愛滋病的學童服務

行程的最後一天,我們來到香港傳教士陳倩盈任教的中學探訪,與學生進行一些活動。由於是下雨天,我們終於親嘗在貧民區的泥地上行走的情境。其實自行程首天起,倩盈已為我們擔心,常說若下雨要在泥路上行走,不知我們是否習慣,但幸好行程大部份日子都是晴天。可能天主想我們能實在地體驗傳教士在下雨天上班的情境,所以天降甘霖……那天天雨路滑,又拿著送給學校的圖書和活動物資,沿途踏著泥濘慎防滑倒,情況有點狼狽。然而,想到在下雨季節老師和學生們每天都是這樣上班上學,而且校舍的班房和行政部教員室座落在貧民區斜坡上的不同位置,他們經常要這樣穿梭其中,我們只是探訪這天才經歷這段路又算得上什麼呢!

這所名為St. Aloysius Gonzaga的中學亦是位於奇比拉貧民區,在2004年才投入服務,由基督生活團和仁愛之手兩個團體興辦,目的是為貧民區內因父母染上愛滋病或是帶菌者而受影響的青年提供中學正規教育、生命教育、午膳、技能發展、課外活動和學生交換計劃等。按資料顯示,奇比拉內有約五萬名愛滋孤兒,他們由親友照顧或住在孤兒院中。

懷著滿腔熱誠和理想、甘願減薪出任這所新校校長的Mr. Kiambi告訴我們,他來到該校是覺得這工作很有意義,為的是為學生帶來希望,他的願景是畢業生能按自己的潛能繼續升學或就業,最終能維持自己及家人的生活,並能回饋學校和社會,幫助其他與他們處境相似的人。

我們的香港傳教士是又何嘗不是滿懷熱誠地服務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民呢?轉眼間,倩盈已在該校服務了四年(之前已在柬埔寨服務了三年),她也曾感到力不從心,事與願違,特別是在初期。我想她也花了不少時間作適應,無論在物質生活上或人際關係上。但她深信「上主天天和她在一起」,任何艱難的境況也能安然面對。

透過這兩星期與倩盈的接觸和分享,與她認識的教會人士或學生同事交流,在我們眼前的她,教學上能揮灑自如,與學生及同事都能建立良好關係,而且,在工作之餘,更在堂區任教主日學。可見這位香港傳教士能在各層面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和支援網絡;在當地默默耕耘,為改善孩童的未來生活作貢獻。 貧窮問題固然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當中涉及制度上的公義問題,需要當地政府和國際社會的配合。但以上幾位傳教士都相信教育可帶來改變和希望,她們與當地人共同合作,在自己的岡位上努力為年青人的未來加添色彩。但願教友傳教士的工作得到更多香港教友以至整個教會的認識、認同和支持。

愛的滿全 – 伍妙賢 

從東非肯尼亞信仰生活體驗回來剛好一個月了,每當與親友分享時,興奮的心情並未因時間過去而減退;確實整個旅程不但實豐富了我對非洲這地方的認識,如:地理、氣候(真想不到非洲竟比香港涼快得多)、社會民生、傳統文化等……..,更重要是從接觸到的人及事物中我深深體驗到天主愛的臨現。
 

大自然中萬物生生不息,令我由衷地讚嘆天主創造的驚奇神奧;而且能近距離目睹成千上萬的野生動物在大草原上生活,令我大開眼界。

透個香港教友傳教士陳倩盈姊妹的悉心接待,團員間互相幫助,共同的體驗及彼此坦誠的分享,我享受到在信仰團體生活中那份愛的甘飴。

旅程中我們探訪了不同的修會團體、堂區、學校,分別與神父、修女、教友傳教士等分享,了解到他們主要為生活在貧民窟中的貧民服務,需要幫助的人實在太多,做的過程亦遇到困難重重,相對之下能做到的都顯得很微不足道,我心想這簡直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但從他們的堅持、決心及全力委身服務,這一切的所見所聞實在震撼我的心靈,心中不禁問:你們的力量從何而來? 感激每一位相遇過的朋友,從你們身上我見到主耶穌的愛。

(修訂於 07-0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