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蘇丹通治鎮雖然窮,人民卻友善好客。有一次,兩姐妹邀請我到她們家,到家後才發現她們預備了雞肉餐,還把雞肉全放在我的碟上,自己只吃高粱麵團蘸自製花生醬。她們家的境況雖然比較好,但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這次煮大餐只為款待我,為了尊重好意,不忍心也必需吃少許,她們卻由始至終沒吃,說留給家人。多謝妳們,把僅有的,用來款待我這個少數族裔。
至於香港的少數族裔,來自不同身份,有外勞、有難民、有新移民、有土生土長的移民後代。分別嫁給非洲人和印度人的朋友,不約而同跟我說,丈夫在香港申請居留及找工作時困難重重,受盡白眼;許多菲、印、南亞藉家傭和勞工,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歧視。他們為了家人離鄉別井,除了要適應語言和文化差異,還要面對歧視。日子對他們不好,他們仍然努力過日子,為自己好,為家人好,甚至,為香港人好。
譬如,在港的印度錫克教徒。
留港期間,路經灣仔重開的錫克教廟,決定親身體驗一下,慕名已久的錫克教徒好客之道。走進大門,帶好頭巾,脫襪脫鞋,上飯廳,拿飯盤,坐在乾淨的地氈上,義工不斷為大家送上免費齋菜,印度人與非印度人,教徒與非教徒,不問一句,來者不拒。
我一邊享用午餐,一邊跟旁邊的母女聊天,女孩不斷向派飯的義工喊Papa I love you! 好窩心。吃完午餐,papa義工為我添乳酪,又用廣東話問我要不要奶茶,我認得是masala chai的味道,久違了的加爾各答味道,在港嚐過最好的masala chai,沒有之一。臨離開時,孩子以廣東話向我說:『新年快樂。』他們努力學廣東話,融入香港;我們有盡好客之道,接納他們嗎?
印度錫克教朋友,謝謝你們的慷慨大方,在港以客的身份,為有需要的人,不分種族宗教,提供免費食物,祝你們平安喜樂。
譬如,我家的印尼姐姐。
她是基督徒,年紀輕,喜歡音樂和攝影。放假除了在教會彈結他唱詩外,還會拍短片,有故事劇情,有不同角色,不同場景,加上中文字幕,鼓勵其他姐姐向未信的僱主福傳,感動,感恩。
去年疫情高峰期,居然有外傭確診後被僱主趕出門,幸得胡頌恆神父租地方安置及照顧她們,讓她們不致於流落街頭。
在樓價高、物價高、雙職父母聘外傭成主流的香港,為家庭打理家務煮飯的,是姐姐。照顧孩子的日常、帶上學、甚至做功課說故事的,是姐姐。貼身護理行動不便的老人家,是姐姐。雖然樹大難免有枯枝,我相信大部分姐姐安分守己,只為努力掙錢供養鄉下的家人。
在香港,姐姐為我們頂住半邊天,我們有做好僱主,接納和善待她們嗎?
『對與你們住在一起的外方人,應看作你們中的一個同鄉,愛他如愛你自己。』(肋未紀19:34)
南蘇丹通治鎮的貧窮人,甚至一些在港的少數族裔,都在努力實踐聖經的教導。我們呢?互勉之。
(刊於公教報2023.02.19)
(修訂於 3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