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瑪黎雅婦人的故事,對我來說,不但是福音故事,還是活生生的生命故事。
我在埃塞俄比亞索馬里沙漠上的戈德鎮服侍時,狀況很像撒瑪黎雅婦人故事的背景。
第一,戈德位於索馬里區,沙漠氣候,貧窮居民住在枯枝搭成的茅屋,屋內無水無電,如回到耶穌年代。福音中的撒瑪黎雅婦女,會到雅各伯泉打水;戈德雖然沒有井,因為沒有地下水,但當地有唯一的一條河,戈德婦女會走遠路到河裡打水,可惜這條河不一定全年供水,旱災時,這條河連泥水也沒有。
第二,福音中,『猶太人和撒瑪黎雅人一向不相往來。』(若4:9)。戈德是埃塞俄比亞少數民族索馬里族聚居的地方,當地的索馬里族穆斯林,跟大族阿姆哈拉族東正教徒,同樣不相往來,常常發生衝突。
第三,福音故事的主角撒瑪黎雅婦人,有很多丈夫。在戈德,許多索馬里穆斯林婦女年輕時受過割禮之苦,有些更可憐淪為妓女,感染HIV病毒,跌落社會最底層,她們有很多丈夫,很多孩子,孩子來自不同爸爸,擁有不同樣子膚色。在當地服侍時,我會跟修女家訪這些婦女,勸她們放棄做妓女,加入我們的手作項目,以工換錢,重拾尊嚴。
我在戈德,遇到許多撒瑪黎雅婦人,其中一個是亞英。
亞英,是索馬里穆斯林婦女,以前是妓女,有一子一女,男的生得像中國人,常被人嘲笑,叫他“China”。他的爸爸,可能真是中國人,但連他的母親也不能確定,因為她有很多男人。亞英加入我們的項目後,沒有再當妓女,每天帶孩子來院舍工作,後來跟了個男人,生了個男孩,我們以為她會為男孩改一個傳統的穆斯林名字,想不到,她居然堅持叫孩子做Christopher,一個非常天主教的名字,因為我們的天主教小團體唯一的神父,叫Christopher神父。為了這個堅持,亞英跟親友發生爭執,後來被逼為孩子多加了一個穆斯林名字,但她仍然堅持,天天叫她的幼子 – Christopher。
我想,撒瑪黎雅婦人遇見耶穌後的巨變,是源於她發現耶穌看穿她,知道她的過去,知道她的罪,但仍然接納她,願意賜她活水,於是她被大大打動,決定改變,不再怕見人,反而跑回城裡召集同胞見耶穌,為耶穌作見證。
亞英和項目中的其他婦女,最初加入我們項目時,大部分不明白基督信仰,但她們心裡明白,自己是社會的最底層,被同胞定罪排斥,我們這些天主教外族外教人,卻主動接觸她們,接納她們,還願意幫助她們 – 她們病發時,我們會照顧;有種族衝突時,我們甚至會冒險接她們和孩子回院舍避難,像家人一樣。就是這樣,靠著每天的相處,在愛中建立關係,然後,她們像撒瑪黎雅婦人一樣,被大大打動,決定改變。她們可能未完全明白基督信仰,但她們不怕在眾人面前,為耶穌的愛作證。
我們呢?我們有沒有反省自己的罪,然後體會到我們雖然是罪人,耶穌仍然愛我們?我們有沒有像撒瑪黎雅婦人一樣,被耶穌的愛大大打動,然後在生活上作出改變,做耶穌的見證?
互勉之。
亞英和她的幼子於2012新年派對時攝。埃塞俄比亞曆法的2012年正月,即西曆2019年9月。
(刊於公教報2023.04.02)
(修訂於 30-11-2023)